中国商人悄悄垄断日本人的死亡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但在日本,却有一条围绕“死亡”展开的产业链,从墓碑、棺材到火葬场、殡仪馆,这些看似冷门却实则暴利的生意背后,悄然出现了中国商人的身影,他们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精湛的工艺技术,逐渐在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垄断,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中国商人是如何悄悄垄断日本人的“死亡”的。

墓碑:福建惠安的“灵魂”之作

在日本的墓碑市场上,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县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人口仅80多万的小城,如今却拥有90%的日本墓碑市场份额,年产值近20亿人民币,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惠安县独有的“天时、地利、人和”。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兴起了一波“修墓潮”,受到“尽量不麻烦别人”的观念影响,日本老人在世时就会为死亡做准备,墓碑被视为“灵魂”的栖息之地,自然尤为重要,墓碑的原材料花岗岩很快陷入紧缺境地,促使日本石材商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原料,惠安人则率先抓住了这个机遇,拿到了第一张来自日本的石材外贸订单。

惠安县之所以能把握这一商机,得益于其丰富的花岗石资源和精湛的石雕手艺,根据惠安县政府数据,全县花岗石资源总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并且石材品种丰富、质地优异,即使历经千年也能保证不腐、不蛀、不变,惠安人更是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时期,就开始建造墓前石雕,以超越千年的沉淀,锻造出精湛的石雕手艺,惠安石雕已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橘子洲青年毛主席像等著名雕塑,都有惠安能工巧匠的参与。

在日本的墓碑市场上,惠安县的石材产品以其高质量、低价格、快速度赢得了客户的青睐,每当有逝者需要下葬时,日本的石材店往往会面临无碑可卖的窘境,而惠安县的石材厂则能够迅速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日本人何时下葬,已经取决于福建惠安人的速度了。

中国商人悄悄垄断日本人的死亡

棺材:曹县的“生命终章”艺术

如果说惠安县在墓碑市场上独领风骚,那么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则在棺材市场上大放异彩,深受中华祭祀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非常注重棺椁,但其丧葬文化与中国又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要求棺木与遗体一同焚烧,因此木材必须轻便且易燃,而曹县一向被誉为“中国泡桐加工之乡”,全县共有泡桐树300万株,年采伐量4万多方,因而也和日本棺材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曹县的棺材生产商不仅注重产品质量,还非常注重客户需求,客户要定制,曹县有精美的樱花棺材、奢华的镀金棺材,甚至还有Hello Kitty、哆啦A梦为主题的动漫棺材,曹县匠人真正把棺材做成了艺术品,客户要速度,曹县的棺材企业就推出72小时全日本配送服务,客户要环保,曹县的棺材生产商JIS认证获取率达87%,客户要棺木严丝合缝,曹县生产的棺材尺寸误差不超过1毫米,客户注重逝者安息,曹县就推出“合页静音设计”。

更重要的是,曹县出品的棺材价格仅为日本本土产品的一半甚至更低,但质量却不比日本本土的差,这让曹县的棺材牢牢占据日本市场,也为当地创造了丰厚的财富,在日本每10个去世的人中,有9个都躺在曹县的棺材里。

火葬场:上海人的“终极掌控”

除了墓碑和棺材外,中国商人还悄悄地将触角伸向了日本的火葬场和殡仪馆,一位名叫罗怡文的上海人,更是凭借自己的商业智慧和敏锐眼光,成功垄断了东京最大的火葬服务企业——东京博善株式会社。

罗怡文原本是一名普通的上海百货公司员工,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毅然选择了辞职并前往日本发展,在日本期间,他凭借自己的中文背景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创办了《中文导报》等中文媒体,并逐渐涉足多个相关领域,后来,他又转型创办了上海新天地株式会社(后来改名为日本观光免税株式会社),并促成了中国企业苏宁易购对于日本老牌家电量贩品牌Laox(乐购仕)的收购,罗怡文也因此继任了Laox社长,并拿到了Laox 3.94%的股份。

在罗怡文负责管理Laox日本区域的市场期间,Laox的营业额直线飙升,而他也借此机会,成功收购了东京博善株式会社的大部分股份,从而实现了对这家火葬服务企业的控制,在日本东京一共有9家火葬场,其中6家均由东京博善株式会社控制运营,而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火化仪式,就是由这家企业旗下的火葬场负责操办的。

潜在影响与未来展望

中国商人在日本“死亡”产业链上的崛起,不仅为当地带来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也为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现象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可能会引发日本本土企业的担忧和反感,导致中日两国在商业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它也可能会促进中日两国在殡葬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殡葬行业的不断变革,中国商人在日本“死亡”产业链上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我们期待中日两国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殡葬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商人悄悄垄断日本人的“死亡”这一现象虽然看似冷门却实则意义重大,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商人的商业智慧和敏锐眼光,也为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让我们共同期待中日两国在殡葬行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