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界的诗意与远方

在2025年的春天,建筑界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庆典,3月4日,普利兹克奖官网宣布,中国成都的建筑师刘家琨荣获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消息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全球建筑师的心田,也为中国建筑界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刘家琨究竟是谁?他为何能摘得这一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桂冠?他的建筑理念和实践又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

一、刘家琨:从文学青年到建筑大师

刘家琨,195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医生家庭,小时候的他,对画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正规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命运似乎为他铺设了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1977年,高考恢复,刘家琨考入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建筑系,虽然起初对建筑并不感兴趣,但命运的安排让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后,刘家琨被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他的建筑生涯,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1984年至1989年间,他先后在西藏、四川省文学院和新疆工作,从事文学创作,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为他的建筑设计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1999年,刘家琨成立了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正式开启了他的建筑创作之旅,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成都这片土地,展现出从容、随性的特点,他设计的成都当代美术馆、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西村·贝森大院等建筑,不仅体现了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也彰显了成都的文化底蕴。

二、普利兹克奖: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界的诗意与远方

普利兹克奖,又名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由杰伊·普利兹克和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所赞助的于1979年设立的建筑奖项,它是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1或2位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获奖者将获得十万美元的奖金、奖状,以及自1987年起增颁的一枚铜质奖章,奖章背面的拉丁文铭文“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坚固、适用、美观)源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这一奖项不仅是对建筑师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其建筑理念和作品的最高赞誉。

三、刘家琨的建筑理念与实践

刘家琨的建筑理念深受成都这座城市的影响,他倡导“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他认为,建筑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乌托邦与日常生活、历史与现代、集体主义与个体价值等看似对立的事物编织在一起,设计出了支持和彰显普通市民生活方式的建筑,他秉承建筑环境的超越性力量,通过文化、历史、情感和社会等各维度的协调,以建筑凝聚社区,激发人文关怀,并升华人类精神。

他设计的西村·贝森大院,不仅是一个居住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社区归属感,又如他设计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刘家琨获奖的意义与影响

刘家琨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不仅是对他个人建筑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建筑界的巨大鼓舞,这一奖项的获得,标志着中国建筑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它也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和合作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

刘家琨的获奖还将激发更多年轻建筑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他的建筑理念和实践为年轻建筑师树立了榜样和标杆,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刘家琨曾说:“我没有写诗,而是选择了写小说这种表达方式,这也许跟做建筑也有内在的相似性,它们都要虚构一个现实,构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他的建筑作品正如他所说的小说一样,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充满诗意和远方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堆砌物,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艺术品,它们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刘家琨正是用他那独特的建筑语言和设计理念,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家园。

让我们共同期待刘家琨在未来的建筑创作中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吧!愿他的建筑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一般永远闪耀在建筑界的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