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电影哈尔滨引争议,文化、历史与艺术的交织碰撞

在2025年的初春,一部名为《哈尔滨》的韩国电影悄然登陆院线,却意外地在中韩两国引发了轩然大波,这部由玄彬、李栋旭、郑雨盛等韩国顶级男神联袂出演的影片,以1909年朝鲜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试图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影片的命名、取景、剧情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却引发了中韩两国观众的广泛争议,本文将深入探讨这部影片的争议点,以及它如何折射出文化、历史与艺术的交织碰撞。

一、影片背景与命名争议

《哈尔滨》的命名争议始于2022年项目官宣之时,影片以中国城市哈尔滨直接命名,这一举动立即在中韩两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哈尔滨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更是承载着无数中国人民情感与记忆的地方,当一部由韩国团队制作的电影以这座城市命名时,中国网友纷纷质疑其“文化偷窃”,认为这部电影配不上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韩国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举动确实引起了中国网友的关注和不满,从端午祭、泡菜到暖炕等中国文化元素被韩国申遗,再到韩国媒体对中国文化的种种“借鉴”和“挪用”,这些事件都加剧了中国网友对韩国文化侵权的担忧,当《哈尔滨》这部影片出现时,中国网友的质疑和不满情绪迅速升温。

而韩国观众则对影片的命名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影片讲述的是韩国民族英雄安重根的历史事迹,以哈尔滨命名并无不妥,当影片实际取景地为蒙古、拉脱维亚及韩国本土,并没有在哈尔滨取景时,“名不副实”的质疑声浪也在韩国国内高涨,这种争议背后,实际上是中韩两国在历史认知和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和博弈。

二、取景与地景呈现的粗糙

除了命名争议外,影片在取景和地景呈现方面也引发了广泛争议,为了还原1909年冬天那震撼整个东亚的暗杀事件,剧组远赴蒙古、拉脱维亚等地取景拍摄,试图找到一些比较符合时代的建筑或环境风光,影片对中国地景的粗糙呈现却让观众大失所望。

影片中将吉林地貌错置为“满洲沙漠”,火车站场景也缺乏历史考证,这种对中国地理的不尊重和对历史现场的误解,让观众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中国网友纷纷吐槽影片“既未尊重中国地理,也未真正理解历史现场”,甚至调侃“哈尔滨要被韩国申遗了”。

而在韩国国内,观众对影片的取景和地景呈现也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虽然影片在摄影和场景美学方面表现出色,凭借冰河、沙漠等壮阔外景获得了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提名,但地理错误和历史考据的粗糙却削弱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这种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细节的忽视,让观众对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产生了怀疑。

韩国新电影哈尔滨引争议,文化、历史与艺术的交织碰撞

三、剧情与人物塑造的争议

影片在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也引发了广泛争议,导演禹民镐试图打破韩国抗日题材的“燃情套路”,以冷峻风格重塑安重根形象,这种“反类型化”尝试却陷入了“圣母化”争议。

在影片中,安重根多次释放日军战俘,甚至质疑战争的意义,这种情节设置虽然意图凸显人性光辉,但却与观众对英雄的固有认知产生冲突,削弱了英雄形象的真实性,有观众指出,若能聚焦真实历史中安重根受审时的信仰辩护或韩国政府的背叛等情节,可能更具反思深度,影片却将这些重要情节一笔带过,甚至在某些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歪曲和美化。

影片中的配角也缺乏深度刻画,虚构角色如义军首领和叛徒更多服务于剧情冲突,缺乏独立的性格和动机,这种角色塑造方式使得影片的整体叙事显得单薄无力,难以引起观众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

四、影片的色调与观影体验

影片的色调也备受争议,整部影片处于一种暗黑的色调中,加上人物都穿着黑大衣、留着长头发和长胡子,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难以分辨人物和场景,这种色调选择虽然营造了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但却牺牲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有观众指出,影片的色调过于沉重和压抑,让人在观看过程中感到不适,由于人物和场景的辨识度较低,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难以形成清晰的视觉印象,这种观影体验的不佳,进一步加剧了观众对影片的不满情绪。

五、中韩观众的不同反响与差异化评价

影片《哈尔滨》在中韩两国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观众反响,中国网友主要质疑其“文化偷窃”和影片质量不佳,认为电影配不上哈尔滨这座城市;而韩国民众则痛斥“浪费卡司”,认为电影配不上安重根这一历史人物。

对于中国网友来说,哈尔滨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地方,他们无法接受一部由韩国团队制作的电影,以如此轻率的态度来呈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当影片在取景、地景呈现、剧情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时,中国网友的质疑和不满情绪迅速升温。

而对于韩国民众来说,他们更关注影片是否能够真实、深刻地展现安重根这一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和精神内涵,影片在“反类型化”尝试中陷入了“圣母化”争议,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歪曲和美化,这种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细节的忽视,让韩国观众对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六、影片的商业溃败与启示

尽管影片拥有豪华的演员阵容和紧扣历史的题材,但由于制作上的种种问题,使得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种商业上的失败不仅让投资方和制作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让观众对韩国电影的期待值大打折扣。

影片的商业溃败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中,必须尊重历史真实性和细节准确性,不能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或追求商业利益而歪曲历史或美化人物形象,影片的创作者还需要深入了解和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更加真实、深刻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影片的创作者还需要注重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情感共鸣,在色调、场景、人物塑造等方面下功夫,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形成清晰的视觉印象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

七、结语

《哈尔滨》这部韩国新电影所引发的争议,不仅折射出中韩两国在历史认知和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和博弈,也暴露出影片在取景、地景呈现、剧情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这些争议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在未来的历史题材电影创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历史真实性和细节准确性,深入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更加真实、深刻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我们还需要注重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情感共鸣,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形成清晰的视觉印象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我们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