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自习室里多少人在表演性学习
在城市的喧嚣中,付费自习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许多年轻人备考、提升自我的首选之地,在这看似专注与奋斗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表演性学习,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部分年轻人内心的焦虑与迷茫,也引发了我们对学习动机、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深刻反思。
一、付费自习室的兴起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付费自习室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空间,迅速在大城市中普及开来,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付费自习室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付费自习室用户规模已达755万人,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千万人,这些用户中,绝大多数是准备“考公”“考编”“考研”的年轻人,他们希望通过付费自习室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实现个人目标。
付费自习室通常提供安静、整洁、设施齐全的学习空间,有的还配备了空调、饮水机、打印机等便利设施,甚至提供咖啡、小食等增值服务,这些优势使得付费自习室成为许多年轻人备考的首选之地,随着付费自习室的普及,一种名为“表演性学习”的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
二、表演性学习的定义与表现
表演性学习,顾名思义,是指学习者在自习室中并非真正投入学习,而是试图通过维持某种外在的仪式感或形象来缓解内在的焦虑感,这种学习方式往往表现为学习者在自习室中长时间坐着,看似专注地看书、做题,但实际上心思早已飘远,甚至有些人只是在玩手机、发呆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半月谈记者走访了多家付费自习室,发现表演性学习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年轻人每天按时来到自习室,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打开书本和笔记,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迷茫和焦虑,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参加了多次考试,但成绩始终不理想,于是他们选择继续在自习室中“奋斗”,希望通过这种外在的努力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和压力。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副教授丁剑指出,“表演式学习”是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它反映了待业青年们内心的焦虑与负罪感,这些年轻人并非真正投入学习,而是试图通过维持某种外在的仪式感或形象来缓解内在的焦虑感,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可能加剧焦虑感,甚至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表演性学习的成因与影响
表演性学习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个人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从个人层面来看,一些年轻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导致他们在自习室中无所适从,只能通过外在的仪式感来寻求心理安慰,一些年轻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面对考试和就业的压力时容易产生焦虑感和负罪感,于是选择通过表演性学习来逃避现实。
从社会层面来看,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就业环境对年轻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年轻人感到无所适从,只能通过外在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往往将学历、职位等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也加剧了年轻人的焦虑感和压力。
表演性学习对年轻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可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它可能加剧焦虑感和负罪感,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年轻人对社会和未来的适应能力下降,无法真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四、如何走出表演性学习的误区
面对表演性学习现象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年轻人走出误区,回归纯粹的学习呢?
付费自习室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分享,让学习者更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可以定期举办学习交流会、模拟考试等活动,让学习者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心。
学习者自己也需要重塑意识,从注重表面的展示转向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和方法,避免在自习室中浪费时间,他们也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考试和就业的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社会也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成功评价体系,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减轻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付费自习室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表演性学习现象的存在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注重内心的成长和真实感受,找到真正的学习动力和目标,他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实现志向与梦想的平衡,让学习真正变得意义非凡,在未来,如何将努力与成就相结合,或许才是我们共同的课题。